大學國文老師曾說:
試著每周一次發表部落格文章,並且像想題目一樣打上標題。
至於他這麼說是為了提醒我們時時訓練自己的作文能力,
還是他在諷刺時下年輕人輕視寫作能力和必要性?我就忘了。
於是乎,無名關閉了,我就不發表於那,我也在某個地方開設網誌,
但那是我"作家"身分的網誌,所以又罷了,
而這裡,剛好沒人認識我,我也擺脫作家的形象不打亂那個網誌的節奏。
just in the pixnet, go head!
我要紀錄這則心情,就是張雨生,
是的,剛好很多的原因促使想好好的"認識"張雨生。
前幾星期,大我一輪的同事播放著"口是心非"
剛好那時候蒸爐、炮爐沒開啟,可以好好地聽著這首歌,
覺得副歌很棒,還有間奏的中國風,
音質很好,完全不像老歌(1997年發行),將屆二十,
我就問他,這是誰唱的啊?歌名叫什麼?
同事回答完,我並沒有銘心記住,反正我記憶力向來奇差無比,
前一星期,同事提起,我才恍然想起,完全沒記住我曾問過他這個問題,
直到當晚,我剛好看了康熙來了或是小燕之夜,卓義峰聊起他的偶像,
卓義峰的順序是這樣的:張雨生→羅比威廉斯→張雨生
原因:欣賞歌詞和情境內容,越陳越香,
卓義峰的理由讓我疑惑,張雨生寫了什麼歌,又是什麼樣的歌詞影響後輩的歌迷?
我印象中張雨生寫的歌詞不就是"我的未來不是夢"和"沒有菸抽的日子"嗎?
那兩首感覺還好啊!(後來去查才知道他寫的是哪幾首)
後來又聽到小燕姐說,張雨生率先在國內尚未流行的"染髮",政大畢業的,
常在公司寫歌詞寫的落落長,又常使用普遍不知的國字,讓小燕姐念不出來……
我心裡當下就想到黃舒駿的某一首歌,好像也寫了將近一千字的詞,
似乎二十年前,很流行用吉他創作之餘,歌詞都寫得很長,將多愁善感全寫出來?
關掉電視,洗完澡以後,我決定今天不閱讀可以,但要了解台灣人人稱頌的"張雨生",
特意先去魔鏡歌詞網,搜尋張雨生的專輯(豐華自發行的精選集吧),然後發願要在今晚念完,
因為我是個唸出來才會了解、記住的遜咖,無法一目瞭然或是過目不忘。
結果唸到帶我去月球我就累了,而且覺得前面幾首歌沒有我想的悲壯或是意境深遠,
算了算了,來聽聽同事介紹的口是心非吧!
搭配我的外接式音響,肯定很棒!果不其然,口是心非這首歌,沁入我心扉,
音質很棒,為什麼我一直在意這點?
因為他過去收錄的歌,都讓我覺得好老歌,不管是歌聲還是編曲上,
以前不崇拜張雨生,覺得六七年級生誇大了,他哪有什麼特別?不過就是台灣男歌手最高音罷了。
這首歌好搖滾,還融入中國風,比周杰倫還早運用中國風欸!
(雖然周杰倫是擅長將R&B融合中國風)
再去聽聽星光二班冠軍翻唱的口是心非,真是夠了!他唱的根本味道不夠,也沒有個人特色,
在他唱出第一個字的時候,基本上我就不再抱有期待了,環球給他發行這首翻唱曲,
根本就是讓他、讓環球顏面無光。
後來也是經過YOUTUBE的某則發言,才想到該如何去形容張雨生有了什麼魔力?
就是"穿透力",
也就是說,星光二班冠軍翻唱的成績單上,穿透力零分,細膩度也零分。
後來,去YOUTUBE搜尋口是心非的MV,
才發覺,這在我兒時就看過啦!
那隻貓和張雨生瞬間醒來的那個畫面,
第一次看這支MV,就是在外婆房間看表姊們一起看的呀!
那時候表姊們的愚蠢我竟然也無知的跟著起鬨,
一直在吐槽張雨生幹嘛空彈吉他?幹嘛一直受那隻貓的影響要醒不醒的?
染那什麼頭髮啊?
現在想來,真是對他不敬,我深感抱歉,只是我還是看不懂那支MV的拍攝意義?
之後我再去點閱其他MV,抱歉我都無法聽完整首歌,
因為他的歌聲聽起來都沒有口是心非的清晰、扣人心弦,
這時剛好看到推薦影片有他去大陸表演的影片,
沒想到現場收錄還比唱片母帶孩更清晰更好聽,
第一次知道,也第一次深深感受到,
"我的未來不是夢"好好聽哦!我說真的,主歌那幾句淺顯易懂的歌詞,
馬上連結我潛意識也正面臨的問題,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DKxOdEvu1I
因為這個影片的關係,我對張雨生的崇拜更是瞬間暴增,
聽著KKBOX的口是心非,設定重複,
再去瀏覽維基百科,搜尋張雨生的畢生資料,
越看越覺得口是心非和他這悲壯的資料,那種意境,好符合,
即便口是心非在KKBOX的資料顯示,他是以愛情的角度去創作這張專輯,
我仍心裡覺得,這首歌比較像是苦訴,
當下的樂迷歌迷們,不懂他的音樂,不懂他的創作方向和努力,
那時候的年輕人,本就是瘋迷港星為主,張雨生外觀本就不吃香。
雖然後輩或是媒體執筆者,都稱張雨生的音樂很前衛,耐人尋味,
和七八年級生愛聽的曲風類型無縫接軌,
就像我這個八年級生,現在因為一首"口是心非"崇拜無比,
但我仍感嘆,台灣那時候的音樂意識不夠先進,慢了一步。
很多人惋惜,張雨生英年早逝,
始時我也這麼認為,但下一分鐘,我卻在想,
這不也是"見好就收"?只是老天手段偏激了些,
想想沒有英年早逝的創作歌手們,反而都在中年的時候都引人反感,
像是自以為很懂音樂的且講話犀利的小蟲、黃舒駿和包氏兄弟當評審多過於琢磨創作……
如果張雨生真的還活到現在,會不會也變成一個討人厭活在自己光榮世界的創作家?
很多跟張雨生同年紀的創作家,現在都紛紛浮出檯面當評審或是被採訪或是開課授學,
那是他們的第二職業或是事業第二春我不認為是壞事,我說真的,
可如今,卻走樣了他們卻渾然不知,說多於做,常感嘆資金不足政府不重視,
可是他們的薪水他們的人脈,連結起來一樣能成大事,
他們也不提攜徒弟傳承後輩,到後來音樂是什麼?只是一再流連在二十幾年前或十幾年前的音樂框架。
老說什麼以前的音樂比較有素質品質,老是在歌詞上刁鑽,歌詞也可以直接,何必文青?何必修飾?
(跟反對胡適推廣白話文運動的傳統文學家沒啥兩樣)
有時候常想起,小燕姐說的,張雨生有事沒事常常在寫歌作詞,中途發片失利更是努力不懈,
張雨生好像說過:音樂是他的快樂泉源。
我覺得這就是態度,一個表明決心的態度,而我對其他的前輩,仍看不上眼!
儘管媒體給他們什麼封號,那也只是過去式了。
PS:我個人覺得值得尊崇也把音樂態度和正面價值觀表現出來的是"縱貫線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