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年前,透過補習班的國文老師在課堂上簡單提到【10.10.10】的決策概念,
讓我到現在都忘不了,具有警示怠惰,且一生受用的話。
那時候王老師,將三個10規劃成【10分鐘、10個月、10年】
並且反問學生們:「以後你要做什麼?」
「你想成為什麼人?」
「你想完成什麼事?」
每個高三生準備統測準備一年,總會有怠惰、放棄、閃避的時候,
還好老師不是老套的說「堅持下去」、「加油」、「一定要拚國立」……
她引用這本書的思想,更引人省思、規劃。
接下來,我部份打出書中的內容重點,供大家參考,喜歡的就去翻閱喔!
真正的【10.10.10】意思是:
第一個10代表當下;
第二個10代表是可見的未來;
第三個10代表很久以後可能會出現,但目前無法確知的後果。
如何啟動【10.10.10】決策流程?
1.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
2.蒐集資料
3.分析
面對眼前的難題,有哪些抉擇?
10分鐘後可能帶來什麼後果?10個月又會如何?10年後呢?
接著將你獲得的所有資訊,拿來與你的核心價值做比對。
最後階段問自己:「在了解所有可能的選擇及所可能帶來的後果之後,
哪個決定最能幫助我創造出想要的生活?」
【10.10.10】流程,會逼你正視一些從來不曾勇敢面對的價值觀、
議題、恐懼、夢想。
你必須認清為了長遠的目標忍受短期的痛苦,是否真正值得。
第三個10不是唯一的考量。
雖然我們決定時,確實應該重視遠程的考量,但是遠程結果絕對
不應該完全凌駕短程及中程的考量。一般人做決定時確實比較不重視
遠程的後果,但遠程結果永遠不應該成為我們做決策時唯一的考量。
藉著將所有可能的抉擇以及他們可能帶來的各種短中長程後果
都挖掘出來,同時將它們與自己最重要的價值觀比對,【10.10.10】
可以幫助我們超越腦袋中的一些誤謬傾向。
壓力正是理性思考的最大殺手。
解救大多數人脫離決策壓力的,恐怕都是大腦的緊急救援系統
---直覺。
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找到一種可以對人解釋、讓人信服的決策
方式,光靠直覺顯然不足。
【10.10.10】可以破除「聽而不聞」的傾向。
強調必須檢視所有的假設、考慮所有的可能性,
不會讓你採信反覆聽聞的說法。
只有當價值觀成為【10.10.10】的一部份,決策流程才真正
具有「轉化」的功能,一定要在決策流程中納入價值觀的考量,
因為它是如此重要。
這本書有舉例工作和家人間該怎麼選擇的例子,例如:
女性要工作還是照顧孩子?
創業者好不容易等到機會準備一鼓作氣,但是發病的雙親又病倒了……
該給長大的兒子自己選要學古典樂?還是流行音樂?
自己想要放棄長久以來被培養的運動專長,是過渡期?還是遷就推甄?
裡面有很多例子可以供大家參考,學著推斷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。